热论!强基计划不是升学跳板,要做好甘坐科研“冷板凳”准备
2022-01-25  1429人已读

  今年是强基计划实施的第二年,一年时间过去了,首批“强基生”收获如何?他们的培养模式有哪些不一样?

  2020年,我国开始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也称“强基计划”),旨在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

  目前,全国有36所高校有强基计划招生计划,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信息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

  “强基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36所高校很重视强基计划,多所高校强基计划都明确提出制定特色培养方案,方案中均提到小班教学、导师制和科教协同育人。

  据了解,“强基计划”首批36所试点高校均为原“985”名校,专业重点放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学科,2020年计划招生总人数达6090人。今年5月,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陈志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去年“强基计划”全部报名人数超过30万。也就是说,整个录取比例不足2%,竞争激烈。

  极目新闻记者采访中发现,一些学生在前期报名时认为“强基计划”是多了一个途径,在进入校考时,才开始真正考虑专业的影响,这样的考生未必真正热爱基础学科。

  同时,也有部分家长把强基计划称为“自主招生的升级版”“自主招生2.0版本”,称这是升名校的捷径,可以“降分录取”。

  这都背离了强基计划推出的初衷。强基计划录取考核包括高考成绩、校考成绩等,其中高考成绩占比不低于85%。这要求考生有很强的综合素质。

  同时,强基计划大多是贯通培养,且原则上不允许转专业,学生一旦选择了就决定其未来近10年的学业发展道路。这使得部分考生在取得更优异的高考成绩后,转而放弃强基计划。

  其实,强基计划并不是名校敲门砖,兴趣才是报考强基计划的前提。基础学科是一个“板凳甘坐十年冷”的领域,只有真正对基础学科感兴趣的学生,才能抛开一些功利的因素。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强基报考热是一个很好的氛围,让一批有志于基础学科研究的学子能够潜下心做研究。

  学生要将“强志”与“强基计划”结合起来,树立科学报国的理想。事实证明,只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前途、民族命运联系起来,胸怀忧国忧民之心,顽强奋斗,才能成为“最美奋斗者”,才能让个人梦随中国梦一起璀璨、一起光彩。


  声明:本文来源于极目新闻

相关推荐
"慧升学"学长学姐分享
任同学
南京大学
江苏慧升学2025届优秀学员案例:综评A类上岸南京大学
毕业高中  江苏省苏州中学
初审院校  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京邮电大学
陆同学
昆山杜克大学
江苏慧升学2025届优秀学员案例:看清内心,坚定前行
毕业高中  苏州实验中学
初审院校  昆山杜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西交利物浦大学
蒋同学
香港科技大学
江苏慧升学2025届优秀学员案例:走多元路径,终圆梦“港校”
毕业高中  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
初审院校  香港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上海纽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仇同学
中央民族大学
江苏慧升学2025届优秀学员案例:强基计划降分上岸中央民族大学
毕业高中  南京第九中学
初审院校  中央民族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扬州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
版权所有:Copyright © 江苏慧升学
备案号:苏ICP备1010049973号-1